于晓德的读音为[yú xiǎo dé],声调为阳平-上声-阳平。作为名字,声调有重叠,连续较为拗口。
于:1、介词,后缀;2、超过,又,行为时间,如于今。
晓:1、指天明,天刚亮,拂晓 ;2、指知道、明白、了解、懂得,使人知道清楚之义。
德:本意为顺应自然,社会,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。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,提升自己。遵循本性、本心,顺乎自然,便是德;本心初,本性善,本我无,便成德。舍欲之得、得德。
晓字,用于人名当中,可寓意热情洋溢、神采奕奕、通情达理之意。用在女孩名字中,寓意魅力、高贵;用在男孩名字中,表意阳刚、魅力。
德字,作为宝宝名字,可寓意指具仁爱之心、是非分明、厚德载物之意,寓意大气响亮。
于晓德名字的寓意:寓意顶天立地、心胸宽广、勇往直前、和和美美,也象征着聪颖、优雅之义,可为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。
晓:【辰集上】【日字部】 曉; 康熙笔画:16; 页码:页495第24【唐韻】呼皛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...
德:【寅集下】【彳字部】 德; 康熙笔画:15; 页码:页371第08【唐韻】【正韻】多則切【集韻】【韻...
乐观、自律、勇敢、爱学习
“不晓世务、家喻户晓、晓风残月、晓以利害、导德齐礼、德厚流光、德艺双馨、论德使能、同心合德、同心同德”
于,偏旁为二,单一结构,繁体字为於,简体笔画为3,康熙字典笔画为3,五笔顺序为GFK。
晓,偏旁为日,左右结构,繁体字为曉;暁,简体笔画为10,康熙字典笔画为16,五笔顺序为JATQ。
德,偏旁为彳,左右结构,繁体字为德,简体笔画为15,康熙字典笔画为15,五笔顺序为TFLN。
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:3-16-15,五格大吉。
于晓德一名德字笔画数较多,不利于书写。
于晓德一名,晓字属火德字属火,为火火组合。火火组合,两火比和,火旺。这种组合的人外表乐观而豪爽,人缘很好,但个性喜怒无常,感情忽冷忽热,容易意气用事。其人意志坚定,可依靠自己的努力,取得成功,声名远播。
天格4:(四象之数)四象之数,待于生发,万事慎重,不具营谋。——【凶】
人格19:(多难) 风云蔽日,辛苦重来,虽有智谋,万事挫折。——【凶】
地格31:(春日花开)智勇得志,博得名利,统领众人,繁荣富贵。——【大吉】
外格16:(厚重) 厚德载物,安富尊荣,财官双美,功成名就。——【大吉】
总格34:(破家) 破家之身,见识短小,辛苦遭逢,灾祸至极。——【大凶】
于晓德名字,综合打分偏低,建议咨询大师调整,结合八字更吉祥。免费咨询大师
于姓主要源自:姬姓、姜姓。,1、出自姬姓,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,以国名为氏。据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所载,西周初年,周武王克商后,大举分封诸侯,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。后来,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,有的姓了邘,有的则去邑旁姓于,是为河南于氏。春秋战国混乱,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,为山东于氏。,2、出...
好听的于姓男孩名字大全:
于姓男孩配什么字更适合?结合出生时间更加准确输入出生时间立即于姓男孩取名
好听的于姓女孩名字大全:
于姓女孩配什么字更适合?结合出生时间更加准确输入出生时间立即于姓女孩取名
于姓晓字辈男孩名字大全:
于姓晓字辈女孩名字大全:
于姓德字辈男孩名字大全:
于姓德字辈女孩名字大全:
于姓为普通姓,在每一亿人口中,大约有100-200万人用于字,使用人数一般;180.29万人用晓字,使用人数较多;62.35万人用德字,使用人数较多;于晓德一名,约有6617人使用,重名率较高。全国地区中,于晓德名字占比最高的省份为湖北省、山东省、广西等省市。
名字“于晓德”具有乐观、洞察力、判断力、正直的字义暗示,能有效的改善金牛座倔强,势利,自负,死脑筋的性格缺点。
于晓德一名,为火火组合,含有偏旁日、彳,适合鸡、兔等生肖使用,可帮扶生肖,改善生肖性格缺陷,促进宝宝健康发展。
基于起名网全网亿万姓名大数据分析,叫于晓德的人,大约有60.2%的男性,39.8%的女性,根据起名网字形、字义、字音三大分析系统,剖析于晓德一名的综合属性,更适合男孩使用。
经起名网亿万大数据分析,结合智能搜索可得,叫于晓德的人,叫于晓德的人,职业多为生产经理、推拿师、酒店经理、商务经理。依据名字的字音、字音、字形,并通过AI智能结合能量学、国学、心理学等多维度全面解析,于晓德名字适合从事信息/技术、政府/事业等职业。
依据起名网基于二十年的行业服务经验以及独家AI智能结合能量学、国学等范畴,从九大维度解析此名分数,可得:于晓德一名的分数为78分,分数偏低。
出自唐诗《太子李舍人城东别业》——南山转群木,昏晓拥山翠。
出自唐诗《怀素上人草书歌》——粉壁摇晴光,素屏凝晓霜,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。
出自唐诗《同于汝锡游降圣观》——闻说开元斋醮日,晓移行漏帝亲过。
出自唐诗《郊庙歌辞 享太庙乐章 长发舞》——配天载德,就日重光。
出自唐诗《郊庙歌辞 享太庙乐章 文舞》——舞形德类,咏谂功传。
出自唐诗《赠魏国宪穆公主挽歌词二首 一》——外馆留图史,阴堂闭德容。